◆ 我区“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持续稳定
◆ 我区开展工贸领域专项执法检查
◆ 银川市以“四强”引航 全力推进基层应急能力规范化示范市建设
我区“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持续稳定
今年“五一”假期,全区出行人数大幅增长,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安全形势严峻复杂。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早行动早安排,狠抓责任措施落实,全力做好安全防范,确保了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持续稳定。节日期间,宁夏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节前,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专门研究部署“五一”假期安全防范工作,启动2023年全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对“五一”假期矿山、危化、工贸领域安全生产和森草防火、应急值守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排查医院、商业综合体、养老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厂中厂”多业态混合经营场所等火灾高风险场所。
“五一”期间,各地各部门成立督查检查组,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暗访抽查方式,认真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对前期各级各类督查检查、专项整治发现的问题隐患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全面推动各行业领域和生产经营单位“查、改、督、销”责任落实,严防事故发生。“五一”假期,全区累计出动1219人次,共检查各类企业576家,查出问题隐患848条,现场督促整改791项,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63份。针对“五一”假期全区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逐步趋高、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现状,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督促指导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扎实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在重点林区、草原、旅游区设立防火检查站或临时岗卡,严防人员将火源带入林区景区,节日期间发现并处置火灾隐患984处,有效确保了各项森草防灭火措施落实到位。
“五一”假期,全区应急系统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实行领导干部24小时在岗值班、专人值班备勤和信息报告制度。节日期间,共安排715人次在岗值班、824人次就地备勤,全区共抽查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269家次、正常生产经营企业639家次,确保领导在岗值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层层落实。自治区级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时保持应急状态,强化联训联演,确保遇有险情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我区开展工贸领域专项执法检查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将电气焊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贸企业作为“五一”期间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内容,与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有效衔接,在“快、联、包、专、实”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打击整治无证动火作业。截至5月5日,7天立案处罚6件,“一案双罚”2件。
在“快”字上下功夫。结合我区企业数量少的实际,节前印发《关于立即开展工贸行业领域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节中各市县区迅速行动,区市县联动,畅通举报渠道,快查快处,形成专项执法检查高压态势。在“联”字上下功夫。坚持横向联合,纵向推进,积极营造联合执法环境。主动与消防、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全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86次,合力推进电气焊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贸企业安全出口问题整治。在“包”字上下功夫。23个处室单位各包一个县(区),将专项执法检查作为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各县(区)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厅执法和工贸安全监督管理局每日调度各市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情况,对2个地级市开展指导服务,纵向推动各市、县(区)扎实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在“专”字上下功夫。全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结合“五一”期间安全防范工作,采取明查暗访、“四不两直”等方式,对动火作业较多的重点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紧盯电气焊作业人员资质、作业现场监护管理、安全通道是否畅通等6项检查重点,全面开展精准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实”字上下功夫。专项执法检查杜绝“雨过地皮湿”“隔靴搔痒”“大呼隆”等形式主义。通过实地检查、实查实办、闭环整改,排查整治了一批问题隐患,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自4月28日部署专项执法检查以来,组织35个执法分队明查暗访67次,检查企业231家,检查整治问题隐患350个,有力发挥了执法震慑作用。(执法和工贸安全监管局供稿)
银川市以“四强”引航
全力推进基层应急能力规范化示范市建设
为切实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筑牢应急处置第一道防线,银川市以“强素质强服务强担当强斗志”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制定印发《打造基层应急能力规范化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基层应急能力规范化示范市建设“前半篇文章”。
《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打造基层应急能力规范化建设示范市目标,在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基本实现“六有”“三有”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完善:一是健全“党建+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包抓和社会动员“三个机制”,畅通基层应急组织“循环脉络”。充分发挥党管应急作用,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基层应急责任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包抓乡镇(街道),明确职责任务,持续完善基层应急指挥、调度、处置机制,优化基层政府社会应急动员程序,切实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二是配强基层网格员、综合救援和应急执法“三支队伍”,强化基层灾害应对“功能系统”。坚持“平战结合、快速转换”,统筹管理网格员和灾害信息员,整合基层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确保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持续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逐步实现基层应急和消防安全一体化融合。三是落实制度、通信和物资“三份保障”,锻造基层应急救援能力“骨骼肌体”。持续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工作手册,大力推广基层“1个综合+N个分灾种”“一本通预案+N个处置卡片”模式,加强数据信息汇聚共享,实现乡镇(街道)一级视频与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全天候”连通调度,建全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管理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应急管理新格局。四是开展调查研究、教育培训和宣传演练“三大活动”,打通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最后一公里”。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薄弱环节,采取“一竿子插到底”“四不两直”和座谈访谈、蹲点“解剖”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实情。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开展实演实练,培训基层应急骨干不少于600人,安全宣传参与人员不少于20万人,提高基层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全社会防灾避险综合能力,以基层应急能力大提升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银川市应急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