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立足“四个加强”全面做好“双会”“双节”期间应急备战工作
◆ 中卫市应急管理局加快推进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执法
◆ 西夏区深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治理
▲ 简讯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立足“四个加强”全面做好
“双会”“双节”期间应急备战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第三届宁夏国际友好城市论坛会和国庆节、中秋节(以下简称“双会”“双节”)期间有关工作要求,自治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厅充分发挥综合统筹协调职能作用,立足“四个加强”,全面做好“双会”“双节”期间应急备战工作。
一是加强值班值守,落实岗位责任。落实值班“三报备”。提前下发相关通知,应急管理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全区应急管理系统于9月25日17时前向自治区应急总值班室报备“双节”期间值班安排表;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离开本地区提前1天向自治区应急总值班室书面报备;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因特殊情况调班、换班的,要及时报备。落实应急值班备勤。严格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在岗带班、专人值守及面对面交接班等值班备勤工作制度。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对同级安委会、应急管理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所属应急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基层单位值班人员在岗和领导带班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及通报,确保值班值守制度层层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队伍管理,做实救援准备。前置救援力量。针对节日期间灾害事故特点,提前预置本辖区应急救援队伍,合理安排值班队伍梯次,积极开展适应性训练,熟悉各种装备器材使用操作流程,提高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能力。细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提前预置物资、设备、力量,提前补充必要急需应急救援物资。增强应急意识。督促各地指导辖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人员管理,落实关键岗位人员在岗制度,合理安排应急处突力量,确保紧急时刻能快速出动、高效救援。针对节日期间队员思想不稳、情绪化作业、酒后上岗等问题提前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备战意识,坚决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合理安排队员轮休,保障队员切身利益。
三是加强通信保障,提升指挥效能。督促各地对视频会议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370MHz应急指挥系统和无人机、自组网、布控球、卫星便携站、天通卫星电话等现场通信装备进行彻底全面的检查调试,确保装备电量充足、配件齐全、音视频正常、分类放置到位,各类系统音视频通信顺畅,为灾害事故指挥处置提供可靠的保障基础。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应急通信保障备勤力量,保持人员在位率,遇有灾害事故,灾害事故现场保障人员“第一时间”出动,随时保持应急指挥系统畅通,迅速联通信息采集装备,上传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及时接听各级应急指挥指令,确保应急指挥通信顺畅。
四是加强指挥调度,规范信息报送。严格落实视频调度规定。9月22日,自治区安委办、应急厅组织召开全区安全防范视频调度会,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办、应急部视频调度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视频终端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视频点名系统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全时与自治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办公室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遇有灾害事故等突发情况做到随时通知、随时调度、随时会商。接到视频调度通知后,应急部门值班领导要在3分钟内到达本单位视频会议室参加视频调度,做到值班情况清楚、报告内容规范、会场设置标准。强化灾害事故类信息报送时效。9月25日,组织召开“双节”及十月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会商研判会,对当前面临的风险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党委信息办理工作报送规定》,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等重要紧急信息或可能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性、预警性、行动性动向,必须在事发30分钟内向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和自治区应急总值班室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一般级别灾害事故信息,从事发到报至自治区应急总值班室不得超过2小时。灾害类事故信息要做到“即接即报、边核边报、阶段续报”,坚决杜绝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等问题发生。
中卫市应急管理局加快推进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执法
为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领域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执法,中卫市应急管理局积极落实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助推安全生产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统筹监管执法。按照风险等级、安全状况和管理绩效形成“一企一档”企业安全“家底”,落实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措施,让有限的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二是科学划分企业等级。结合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特点、重大隐患情况、发生事故情况以及守法状况,分别将本级辖区执法范围内的企业分别划分为“A、B、C、D”四个类型,进行差异化精准执法。三是划分执法层级。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和工贸企业,按照“一户企业只对应一个层级执法主体”的原则,坚持“属地为主、重心下移、科学分类、合理分级、动态管理”,对遵法守规的企业少执法或不执法;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多次违法违规、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增加执法频次,加大处罚力度。四是实施分级动态更新。杜绝“一次分级定终生”,建立健全了分级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分析监管、检查、执法等数据,对发生事故、存在重大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降低安全标准的,及时作出分级调整,并依法将其纳入重点监管对象,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行为。五是深化分级结果运用。按照“夯实巩固A级、规范提升B级、管控C级、整治D级”的原则,对A级、B级企业实行“两随机一公开”或“四不两直”抽查检查;对C级、D级企业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执法检查,组织专家精准指导服务。截至目前,已对诊断为C、D级的9家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执法检查。年底前,还将重点对2家C、D级企业进行一次全覆盖执法检查。(中卫市应急局)
西夏区深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治理
今年以来,西夏区应急管理局立足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实际,深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治理。一是筑牢安全生产思想根基,培养安全生产共同体意识。通过“送教上门”“专家+服务指导”的方式,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法》《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及“1+37+8”系列文件的宣讲普及工作,督促非煤矿山领域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在维护西夏区整体安全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凝聚西夏区非煤矿山领域企业“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共享安全发展成果”的共识,发挥思想引领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监督企业安全问题整改,切实消除风险隐患。通过建立完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时效清单“四张清单”,推动矿山领域问题隐患逐一整改销号。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监管作用和应急部门牵头作用,确保每周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联合检查不少于4次,及时排查整治非煤矿山安全隐患,切实指导帮扶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开展专家指导服务20余次,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12份,开具执法文书67份,责令问题隐患整改59条,行政立案处罚2起,事前处罚15.6万元。对查出的非煤矿山领域119条问题,已完成整改113条,对6条历史遗留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常态化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向非煤矿山等监管企业、辖区群众转发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及“1+37+8”系列文件解读说明等内容,发放《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告知书》等500余册。带领专家深入厂矿开展会议精神宣讲、政策解读和业务指导,累计开展学习培训和宣讲8场次300余人,向监管行业领域印制发放全会精神宣传海报1000余份。集中约谈6家非煤矿山企业,定期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增强警示效应,以达到“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目的。扎实开展“线下教育培训+矿山现场观摩”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业务知识考试210人次,切实提升了辖区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水平。(西夏区应急局)
简讯
▲自治区应急宣传教育中心于近日组织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知识技能考核信息系统”培训,各市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考试点15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从安全管理、考务管理、考试防作弊、信息统计查询等方面进行解读和教学,切实提高了各级考试系统管理和使用人员对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操作流程、安装要求等内容的掌握能力,为“全国安全生产知识技能考核信息系统”与“全国安全培训考试信息管理平台”顺利切换启用奠定了基础。(自治区应急宣传教育中心)
▲9月25日上午,银川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培训教育体验基地揭牌。该基地位于金凤区丰登中学,是集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场所,为银川市提高事前预防能力和社会公共治理水平增设了一个“多功能教室”。银川市将以本次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培训教育体验基地启用为契机,聚焦全要素赋能、提升应急能力,聚焦全社会参与、夯实基层基础,全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社会氛围。(银川市应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