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应急管理信息 2025年第22期
u 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召开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复核评估会
u 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以训促学提能力以练备战强精兵
u 银川市“建管用”一体化推进应急避难场所高水平建设
u 灵武市三举措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u 青铜峡市聚焦前置防御构建“三早”防汛预警响应机制
▲ 简讯
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召开化工园区安全风险
等级复核评估会
近日,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召开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复核评估工作会,研究审定第一批化工园区复核评估结果,对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降级工作进行再推动、再部署。自治区安委办主任、应急管理厅厅长黄建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化工园区风险降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各部门通力协作,从规划布局、项目准入等环节做好政策指导,加大对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切实推动化工园区风险降级工作取得实效。二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化工园区风险降级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制定详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具体措施和责任人,举一反三推进整改提升,全面夯实园区安全发展基础。三要精耕细作,持续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要聚焦问题短板,靶向发力,建立责任明确、管理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化工园区枢纽作用,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有关部门、化工园区所在地市、县安委会以及各化工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以训促学提能力以练备战强精兵
近日,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举办《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解读和应对处置工作培训暨模拟地震拉动演练,区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干部800余人全程线上参加。
一是预案培训突出系统性。推动“文本预案”向“实战能力”转化,从预案体系框架和指挥体系入手,重点解读分级响应、应急准备和应对处置,以及“断、乱、慢”情况解决等关键重点环节步骤,系统解析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和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全链条实战要领,既学习借鉴其他省份地震灾害应对工作经验,也客观分析我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熟悉职能职责、熟练应急预案流程、熟记响应动作措施,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正确处置。二是拉动演练突出实战性。“练为战,战为赢”,此次演练模拟某地发生强震后启动自治区三级应急响应,采用现场拉动的方式,设置信息报告、决策指挥、救援力量调配、埋压人员搜救、伤员救治与转移、物资调拨、交通管制、电力抢修、通信保障、次生灾害处置、应急监测等相关演练科目,既横向拉动自治区成员单位,也纵向拉动区、市、县三级指挥机构,突出上下衔接、左右互联的全流程、一体化拉动演训,进一步磨合了机制、理顺了流程,达到了“以训促学,以练备战”的目的。三是应急准备突出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演练是对各级各部门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全流程、全系统、全要素的一次有效检验。演练将促使全区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时刻绷紧防震减灾救灾这根弦,查缺补漏、总结提高,完善各项应急管理措施,进一步磨合区市县三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厅地质灾害救援处)
银川市“建管用”一体化推进应急避难
场所高水平建设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科学规划、平灾结合、智慧赋能、高效管理”的原则,把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建设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融入城市现代化建设,“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构建起新型的全周期、多层次、智慧化“生命庇护所”,持续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发展水平。
一是科学布局,构建“平急两用”的规范化避难场所。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织密安全空间。率先在全区编制并实施《银川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5—2035)》,以应对洪水、地震等灾害为目标,以乡镇、行政村为重点,系统构建“一核、多点、两区、四轴”应急避难空间布局结构。将全市现有的72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增加至685处,实现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形成高效联动的“15分钟避难圈”。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提升覆盖能力。统筹利用现有公共设施资源,突出科学选址与高效整合,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广场、社区邻里中心等场所改造,系统布局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采取先行先试与总结推广相结合的方式,投资1412万元对覆盖中心城区人口的人民广场等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示范点进行提升改造,力争打造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银川样板”。功能融合,生态与安全协同共生。创新推行“平急两用”规划建设模式,使避难场所平常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客厅”,应急时快速转换为生命安全空间。市中心人民广场、中山公园等20个避难场所平日日均接待市民、游客超万人次,灾时可满足周边10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5万人的应急安置需求,实现“平时是风景,急时是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安全相融的城市韧性提升之路。
二是创新管理,构建“智慧赋能”的精细化管控格局。建立责任体系,实现精准保障。创新建立“一场一长一员”责任体系,每个应急避难场所明确1名负责人和1名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管理员每周对场所设施设备进行检维修和保养,确保应急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与附近超市、饭店等签订代储、代购、供餐协议,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责任管理体系,确保应急避难场所有序运行。创新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监管。针对公有、集体、民营等不同类型的所有权和运营主体,采取分类分级分层负责原则,制定差异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将每年建设任务纳入全市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要点。建立“每周一督查一分析”机制,对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进度和运维管理进行动态监督。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建设评估,及时解决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提升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智慧赋能,提升调度效力。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分级负责、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应急管理技术平台,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资源,实现标准化接入和协同运行。打造应急避难场所智慧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状态,初步实现了“一屏总览、一网监管、一键查询、一体联动”,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凝聚合力,构建“多元共筑”的防减救保障体系。强化实战淬炼,提高应急响应效能。将应急演练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多部门、全流程实战化演习,切实提升协同响应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避险知识宣传,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系统普及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功能设施、预警信号及疏散路线,确保灾时能够迅速、有序、安全转移安置。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各类实战演练2839次,覆盖84.37万人次,全社会避险响应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专常兼备,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整合多方救援力量,构建“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救援队伍体系,总数达164支2.4万余人。各类队伍依职能布局、就近备勤,日常深入社区开展防灾服务,灾时迅速响应、高效救援,灾后持续驻点承担安置管理、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真正实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应急避难场所稳定运行、服务群众的重要支撑。统筹储备调用,确保物资保障有力。构建覆盖全面、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全市已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64个,储备包括大流量潜水泵、冲锋舟、应急帐篷等价值1.04亿元的各类救灾物资700余种82万件。通过协议储备方式,落实方便面、饮用水、饼干等生活必需品166.35万件,确保应急状态下即时调配、协同发力、高效供应。(银川市应急管理局、厅地质灾害救援处)
灵武市三举措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
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灵武市紧扣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主线,强化安排部署,拧紧责任链条,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立足制度建设,筑牢安全堤。制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理制度》和14个领域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兑现办法,形成安全生产“1+14”举报奖励体系,推动全市高危行业领域54家重点企业内部举报奖励制度建设全覆盖,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受理“三非三违”安全生产举报6件,经核查属实3件,发放举报奖励金0.3万元,落实企业内部举报奖励63起,发放金额4.702万元,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织密安全网。持续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2024年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2025年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72条,已完成整改61条,剩余11条预计11月全部完成整改。筑牢安全培训根基,精准施策为企业除患。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195场,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450场、参训2.32万人次,开展应急救援演练279场次。坚持严格精准执法、助推企业规范管理。2025年全市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934家次,开展行政处罚73次,罚款72.91万元,责令停产整顿3家,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6家,公布典型执法案例16个。三是创新工作模式,绷紧安全弦。建立“每月一会”机制,定期组织安委会联络员会议,听取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切实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创新开展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专项检查,核查全市45家重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情况,并对其中18家高危行业领域企业现场核验,严肃约谈未足额提取费用企业4家,确保“应提尽提、专款专用”。持续加大交通管理科技投入,分批次启用多套电子警察系统,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至少17处专用于抓拍闯红灯行为的智能监控点位,有效提升道路通行秩序,显著增强交通事故预防能力。(灵武市应急管理局)
青铜峡市聚焦前置防御构建“三早”防汛
预警响应机制
青铜峡市境内19条重点山洪沟道受内蒙古强降雨影响显著,山洪具有“来势猛、成灾快”特点。青铜峡市以“三早”机制为核心、跨域协同为突破、科技赋能为支撑,构建全链条山洪防御体系,通过提前排查风险、强化跨省预警、激活基层监测,将防御关口前移,为后续应急处置争取充足时间。今年“7·18”“7·24”山洪灾害处置过程中累计安全转移49户108名群众,实现“零伤亡”,2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一是早准备。隐患排查与责任网格化。全域开展汛前“拉网式”排查,2025年汛前,重新复核山洪沟道、实地排查过水路面,划定出240处防汛重点部位,摸排山洪灾害区域受威胁人员667户1804人;针对19条重点山洪沟道、5个拦洪库、42处过水路面、26处涉水桥涵及5处地质灾害点,建立“三个责任人”台账(管理责任、巡察责任、转移责任),落实“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在贺兰山东麓预置抢险机械44辆、储备沙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资2.12万件(台),为28家在建水利工程、葡萄酒庄制定“一企一策”转移方案,确保风险底数清、应对准备足。二是早预警。跨省联防与人员补盲。突破宁蒙交界监测盲区,主动与内蒙古左旗气象局搭建起紧密的联防联控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了气象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联动分析。今年汛期以来,左旗气象局累计向青铜峡市通报了27次关键降雨数据,包括辖区内的降雨强度、范围、持续时间等关键信息,为青铜峡市提前预判上游来水趋势、科学部署防汛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7·18”“7·24”山洪灾害发生前48小时,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大大提前了青铜峡市山洪灾害预防准备时间;同时创新性将内蒙古贺兰山下的牧民纳入气象监测员,在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来临时,能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青铜峡市防汛指挥部精准通报降水的具体情况,详细反馈山沟沟道的水量变化、水流速度等关键数据,为下游防御争取灾害防御“黄金2小时”。三是早排查。基层信息员预警叫应。激活基层防御“末梢神经”,设立村级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配备实时通讯设备,实地巡查山洪沟道,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上报指挥部,实现了灾害预警信息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为全市争取了宝贵的防汛准备时间。“7·18”山洪处置中,树形林场信息员李建春徒步巡查发现马莲沟上游洪水征兆,5分钟内直报市防办,“7·24”山洪过程,同兴村灾害信息员白少文及时上报狼布井沟洪水险情,为人员转移、抢险救援争取关键时间。同时,气象、水务、应急部门建立“1小时滚动会商”或“半小时动态会商”机制,共享雷达数据与水文监测信息,精准研判山洪发展趋势。将防汛责任人、企业负责人纳入多部门预警平台,实现“一键叫应”,今年“7·24”单轮降雨发送预警991条(靶向推送5603人次),累计发送预警信息1.2万条,预警响应率达100%。(青铜峡市应急管理局)
简讯
▲为进一步强化极端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近日,自治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带领专业通信保障团队,深入中卫市及所属县(区),历时一周,成功组织了一次跨区域、实战化的应急通信保障拉动训练。本次训练模拟因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多地发生“三断”(断路、断电、断网)险情下的极端场景,选取了三县(区)五个具有代表性、没有通讯信号的地理环境为训练地点。训练不设脚本、不定预案,重点检验在通信基础设施完全瘫痪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建立临时指挥通信网络、保障信息畅通、支撑救援决策。在一周的紧张训练中,通过现场教学、协同作业、故障排除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卫星电话、布控球、便携式4G基站、无人机空中中继等多种应急通信设备的操作使用、组网融合和维护技巧,提升了保障人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实际操作能力,显著增强了团队协作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全过程、全要素的拉动检验,切实提升了基层应急通信保障的整体水平。(自治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中卫市应急管理局)